电气火灾监控设备使用方式。
安装与接线
严格按照设备的接线图进行接线。首先要确保接入的电源符合设备的额定电压和功率要求,一般为 AC220V。在连接信号线时,要区分不同的信号类型,如剩余电流信号、温度信号等。对于剩余电流互感器的接线,要确保穿过互感器的电线正确无误,通常是将相线和中性线同时穿过互感器,并且电线要位于互感器的中心位置,避免产生检测误差。温度传感器的接线要注意极性和连接的稳定性,防止虚接导致温度检测不准确。
电气火灾监控设备应安装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室内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靠近热源、水源。一般安装在消防控制室内,便于值班人员实时监控和操作。同时,要保证设备安装位置周围有足够的空间,方便维护和检修,周围至少要留出 0.5 - 1 米的空间。
设备初始化与参数设置
报警阈值设置:根据被监控电气线路或设备的特性设置剩余电流报警阈值和温度报警阈值。对于一般的低压配电线路,剩余电流报警阈值通常设置在 300 - 500mA 之间;对于电气设备的温度报警阈值,要根据设备的绝缘等级和正常工作温度来设定,如电机绕组温度报警阈值可设置在 130 - 150℃左右。
通信参数设置:如果需要将监控数据传输到其他设备(如消防控制中心的主机),要设置通信参数,包括通信协议(如 Modbus 协议)、波特率(常见的有 9600bps、19200bps 等)、通信地址等。这些参数要与接收设备的参数保持一致,才能确保通信正常。
时间和日期设置:正确设置设备的时间和日期,以便准确记录报警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这对于事故追溯和分析非常重要。
设备首次通电后,会进行自检程序。在自检过程中,设备会自动检查内部电路、显示屏、通信接口等各个部件是否正常。自检完成后,进入待机状态,等待进一步的参数设置。
日常监控与操作
定期检查电气火灾监控设备自身的状态,包括电源指示灯是否正常亮灯、通信指示灯是否闪烁表示通信正常、显示屏是否清晰显示等。如果发现设备自身出现故障,如死机、通信中断等情况,要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确保监控功能不受影响。
当被监控参数超过报警阈值时,设备会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报警声音要足够响亮,能够引起值班人员的注意。同时,显示屏上会显示报警信息,包括报警位置(如具体的配电箱名称、回路编号等)、报警类型(剩余电流报警或温度报警)、报警时间等。值班人员要立即根据报警信息进行处理,如通知维修人员到现场排查故障,同时记录报警事件的详细情况。
设备正常运行后,会实时显示被监控电气线路和设备的剩余电流、温度等参数。值班人员要定期查看这些参数,观察是否有异常变化。例如,在监控系统的显示屏上,可以直观地看到各个监测点的剩余电流值和温度值,并且可以通过柱状图或曲线图等形式查看参数的变化趋势。
维护与保养
根据设备制造商的要求和提供的软件更新程序,及时对电气火灾监控设备的软件进行更新。软件更新可以修复已知的软件漏洞、增加新的功能或优化设备的性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定期检查内部部件的连接是否松动,如电路板上的插件、接线端子等。对于易损部件,如电池(如果有备用电池用于断电时保存数据)、通信模块等,要按照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维护手册的要求进行更换。例如,备用电池一般每 2 - 3 年需要更换一次,以确保在断电情况下数据能够正常保存。
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清除设备表面的灰尘和杂物。可以使用干净的软布轻轻擦拭设备的外壳和显示屏,避免使用有腐蚀性的清洁剂。对于设备的通风口,要确保通风良好,防止灰尘堵塞影响散热。